閱讀"少年PI的奇幻漂流"幾天了,現在正好讀到宗教的部分,瑣碎、無趣、複雜得讓頭腦簡單的紅豆湯圓幾乎讀不下去,想直接跳過。但又因為"要讀就要讀完整"這莫名的堅持,好吧,就當做是個修煉或是挑戰,即使艱深,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吞下去吧!哈,有看沒有懂就是這樣吧!?
突然腦中晃過一個想法,導演都是怎麼決定"如何呈現一個故事"的呢?一本小說,怎麼取捨什麼要拍?什麼不拍?期許自己帶給社會什麼樣的畫面&啟發?要忠於原著嗎?還是要加一些自己的東西?如果我是導演,我會怎麼呈現這部小說呢?在有限的時間內。
既然已經看過電影,“少年PI的奇幻漂流"就不適任我的實驗對象,閱讀原著小說時,腦海滿滿畫面,宇宙、海洋、老虎&少年PI盡是美麗的驚奇。不知道李安自己在閱讀原著時,在決定拍片時,是不是早已有畫面了?
最近有些小說也改編成電影了,像是"丈量世界"或是"體溫",都滿有趣的。如果在看電影前就先閱讀原著,想像自己就是導演,深入想像這是自己的電影,該如何說這個故事?想要怎樣的畫面?哪些情節必須深入著墨?哪些細節可以省略?最後才進入電影院欣賞其他導演的作品,對比一下不同的想法!
哈!是個可以玩玩的作業,耗時卻有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